您好,欢迎光临太原科大心理咨询!
太原哪家医院心理科好-太原心理门诊-太原正规的心理咨询机构
您所在的位置: 太原科大心理咨询  >  太原青少年心理咨询机构  >  亲子依恋关系的发展对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影响有多大?
亲子依恋关系的发展对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影响有多大?
来源:太原科大心理咨询   时间:2023-05-15 10:42:35

   国内外关于亲子依恋与亲社会行为的研究是比较丰富的,并且都印证了亲子依恋确实影响着个体的亲社会行为。影响亲社会行为的因素有很多,但家庭因素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亲子依恋关系的发展对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影响有多大?

  01

  青少年成长的主要场所便是家庭,家庭影响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亲子依恋是家庭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的养成也有着促进效果。

  有研究发现安全依恋型的人能够产生更多的亲社会行为。

  首先,国外学者Bowlby的依恋理论中的“内部工作模型”表明,个体的依恋状况会影响个体对他人的心理表征,进而影响个体与人交往的行为。

  具有安全依恋特性的人的安全感更高,容易产生积极的态度,从而做出更加积极的反应;相反,不安全依恋的个体具有不安全感,对他人不容易产生信任感,对对方行为持有较多负面的解释和反应,进而影响个体的亲社会行为。

  以Mikulincer为代表的研究者认为,安全依恋的个体能有更多共情能力,而不安全依恋的个体由于过度关注自己内心的感觉,致使同理心匮乏,无法了解他人的感受,影响了个体的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除了国外研究,国内实证研究也表明,亲子依恋对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

  家庭中的亲子依恋程度越高,相互之间的交流互动也就越多,则儿童的利社会行为水平也更高。

  青少年的亲子依恋质量越高,就越有可能产生更多的亲社会行为。个体会与亲人之间形成高质量的亲子依恋,并通过观察并学习父母的习惯和认知,逐渐养成自己的行为习惯和认知方式,在与人交往时表现更多良好的品质。

  以上研究表明:

  亲子依恋状况可以预测个体的亲社会行为,亲子依恋水平越高的个体,亲社会行为水平也越高。

  这也说明,在家庭关系中,亲子关系的质量是非常值得重视的一部分,亲子关系质量越高,孩子越能体验到安全感,更能信赖父母,产生更多积极的情感,做出更多的积极的行为反应。

  综合而言,国内外的理论观点都认为,亲子依恋是影响亲社会行为的重要因素,个体的亲子依恋较好能促进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02

  亲子依恋与心理一致感的关系

  国内外研究证实亲子依恋与心理一致感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根据国外学者Antonovsky的理论可以推论亲子依恋与心理一致感存在相关关系。

  安东诺维斯基认为心理一致感受到一般性抗拒不足和一般性抗拒资源的影响,这种抗拒资源 能够改善个体的心理一致感水平。

  一般性抗拒资源越多,其心理一致感也就越高,良好的亲子关系作为一般性抗拒资源,可以为青少年提供支持,青少年能够从家庭中得到良好的支持和鼓励,树立良好自我同一性。

  在遇到问题时,能够运用家庭资源解决问题,提高可理解感、控制感,从而促进心理一致感的发展。

  如果亲子沟通中存在问题或者是亲子沟通的质量较差,会导致一般性抗拒资源的效果较差,致使家庭关系紧张。在这种条件下,青少年面对困难时无法很好的面对,最终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甚至出现问题行为。

  此外,国内的研究也证实了家庭系统能够影响个体的心理一致感。

  个体的心理一致感受到人际关系的影响,亲子依恋作为个体重要的人际关系,可以为个体提供社会支持,而这种社会支持可以提高个体的安全感和归属感,从而提高个体的心理一致感。

  对于青少年来说,其心理一致感存在不稳定性以及依赖性,家庭功能对青少年的心理一致感的影响较大,良好的家庭功能会提高青少年的心理一致感。

  家庭功能能够对心理一致感产生影响,心理一致感体现了一种持久、普遍、动态的信心。

  结合国内外研究可以证实,家庭因素可以影响青少年的心理一致感。家庭因素作为一般性抗拒资源可以帮助青少年应对问题和压力。

  当家庭系统出现问题则不利于个体心理一致感的发展,进而可能导致青少年出现问题行为。

  03

  心理一致感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

  国内外有关心理一致感与亲社会行为关系的直接研究还属于空白阶段。但有研究证明心理一致感水平较高的人,处理事情的方式更加积极,会产生更多的亲社会行为。

  此外,心理一致感会对儿童的情绪以及行为产生影响,高心理一致感可能会保护儿童的身心健康使当儿童的处境不利时,也会产生更少的心理问题和问题行为。

  心理一致感能显著预测心理和谐,个体的心理一致感越高,心理状况越好。青少年在生活中遇到的压力事件也可以预测青少年之后的愤怒情绪以及问题行为。

  在国外的相关研究中,Julkunen认为如果个体具有较高的心理一致感,那么他的愤怒情绪便会较少,能够在产生愤怒情绪后更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心理一致感与抑郁、攻击行为、愤怒情绪等非健康的状况呈显著负相关。

  综上所述,从国内外心理一致感与心理健康的有关研究中可以发现高心理一致感可以保护个体的身心健康,即使其处于不利环境,也会产生更少的负性情感和问题行为。

  并且高心理一致感的个体可以更好的利用身边的支持资源,更好的适应环境,减少愤怒情绪和问题行为。亲社会行为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标志,也是人与人维持关系的基石。

  大量研究表明,亲社会行为影响着青少年的学业、人际关系、心理健康等方面。但是,近年来校园暴力事件和青少年犯罪事件频繁发生,这也使得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越来越受到心理学领域和社会各界的关注。

  在2019年,国内河北发生了一起恶性的校园暴力事件,通过网络视频可以看到众多学生对一名女生施暴,多次踹该女生的头; 2019年初,衡南县13岁少年将亲生父母杀害,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此外,我们的生活中的事件也体现出亲社会行为的重要性:

  河南一名女子夜间过马路一小车将其撞倒并离开现场,这名女子之后又被经过的另一辆车碾压,这段时间周围经过多名行人,却无人上前进行救助;还有杭州孔奶奶乘坐公交车时在车上摔倒, 满车乘客竟无人搀扶老人。

  初中生处于身心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初中生的三观会逐渐形成,并且具有很强的可塑性。

  因此,在初中阶段培养学生的亲社会行为是十分必要的。 在影响亲社会行为的众多因素中,家庭因素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04

  亲子依恋是家庭系统中重要的一部分,会对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产生影响。

  依恋理论认为,积极的依恋会使个体形成积极的态度,让个体能够感受到尊重与被爱,能够认为所处的环境是安全的,减少外化问题行为,产生更多的亲社会行为。

  因此,亲子依恋作为改善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重要因素,有必要对其进行探讨。

  除了家庭因素,个体的心理因素也影响着亲社会行为。随着积极心理学和健康心理学的发展,国内外学者开始关注个体的心理一致感。

  安东诺维斯基认为心理一致感作为个体的一种心理倾向,它会影响到人们对生活的态度。

  初中生受到家庭,学习等因素的影响,心理一致感发展还不稳定,不能合理利用资源解决问题,可能出现问题行为。

  因此,为促进初中生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对其心理一致感进行干预是十分必要的。

  综上所述,研究亲子依恋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并探讨心理一致感的中介作用有助于初中生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并针对这一现状提出相应的建议。

  理论意义

  研究人员主要探讨的是亲子依恋对初中生亲社会行为的的影响,并且将心理一致感作为中介进行分析。

  初中阶段是心理一致感发展的关键时期,但国内有关初中生心理一致感的研究还比较少。

  同时,研究人员将心理一致感作为中介来探讨初中生亲子依恋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为初中生亲社会行为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也能够丰富亲子依恋与亲社会行为的相关研究。

  05

  实践意义

  研究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对社会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方面,通过探讨亲子依恋对初中生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了解亲子关系的重要性,有利于家校合作,共同促进初中生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另一方面,研究人员计划通过团体辅导的形式对初中生的心理一致感进行干预,间接影响初中生的亲社会行为,并为初中生的心理一致感提供有效的干预措施。

  初中生亲子依恋的特征

  研究结果显示,初中生亲子依恋在沟通维度上存在性别差异,女生得分显著高于男生,在亲子依恋总分和其他维度上不存在差异。

  这一结果也符合依恋理论的结果,每个个体都需要与父母建立情感联结,不存在性别上的差异。

  而女生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生,首先可能是由于女生在生活中更加注重安全感,当青少年渴望支持时,女生更倾向于与父母沟通和交流。

  其次,可能是由于女生的表达、沟通能力要强于男生,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女生更注重与父母进行沟通。

  研究人员还对初中生亲子依恋是否具有地区差异进行了检验,结果显示,在信任维度上,农村地区的初中生得分显著要高于城市地区。

  这可能是由于农村地区学生的压力较小,父母给了孩子较大的发展空间,并且农村地区的学生由于经济状况等因素,也会较城市地区的学生更加成熟,明白父母的良苦用心,能够与父母建立良好的关系,并理解父母,信任父母。

  为探讨初中生亲子依恋是否存在独生子女上的差异,研究人员进行了检验,结果显示,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沟通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独生子女的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

  这一结果可能在于,独生子女的家庭,父母将大量精力投入到一个孩子身 上,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也更加紧密,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独生子女更倾向于与父母沟通,遇到问题也主动寻求父母的帮助。

  06

  随着年龄的增长,初中生逐渐有了独立意识,开始想要摆脱父母的控制,遇到问题也不再主动寻求父母的帮助,这就导致了随着年级的增加初中生的亲子依恋质量反而下降。

  研究发现,家长外出务工的家庭儿童在疏远维度上和亲子依恋总分上存在显著差异,父亲没有外出务工的初中生的得分显著高于父亲外出务工的初中生的得分。

  父亲外出务工的初中生由于与父亲相聚时间较少,缺少父亲的陪伴,因此与父亲的关系更加疏离,这也就导致了亲子依恋质量较差。

  这一结果也说明了,父亲角色影响着亲子依恋的质量,说明青少年也需要父亲的陪伴。

  初中生心理一致感的特征

  研究结果显示,初中生心理一致感存在性别差异。在可理解感、可控制感维度以及心理一致感总分上存在显著差异,男生得分均显著高于女生。

  这个结果可能由于男生情感不如女生细腻,更加“大大咧咧”,遇到压力时,能够想得开,认为压力是可理解的。

  男生在生活可能更倾向于运用自己的自己逻辑思维解决问题,在困难面前更积极主动。

  有研究者通过儿童上的实际年龄角度来认为个体心理一致感在30岁时才能趋于稳定,在此期间出现的各种的压力都会影响个体的心理一致感。

  初中生随着年纪的增长,面对的压力会越来越多,外界的影响也越来越多,而初中阶段的学生应对问题的能力还是有限的,这就导致了初中生的可控制感随年纪的增长而下降。

  在意义感维度上,初中生随着年龄的增加,对意义感的认识更加深刻,也逐渐认识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因此,初三学生的意义感得分高于初一学生和初二学生。

  07

  初中生亲社会行为的特征

  研究结果显示,初中生亲社会水平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研究人员还对初中生亲社会行为是否存在性别的差异进行了检验,结果显示,初中生的亲社会行为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这可能是因为近年来,各个学校开始注重亲社会行为的培养,开展了各式各样的活动,不论是男生还是女生,亲社会水平都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国外的研究也表明,两性之间的亲社会行为不存在显著差异。

  为探讨初中生亲社会行为是否存在年级的差异,研究人员进行了实验检测。结果显示,初二 初三学生的亲社会水平显著高于初一学生。

  这可能是由于初一学生正处于亲社会行为发展的时期,经过了学校亲社会行为的培养和个体认知上的发展,使得亲社会水平得到提高。

  研究人员在探讨初中生亲社会行为是否受独生子女因素影响时还发现,独生子女在利他的和匿名的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

  这可能是由于独生子女的家庭与父母建立了较好的亲子关系,更加依赖父母,并且父母给予了孩子更好的亲社会教育,使得孩子的亲社会行为得到提高。

  研究人员发现初中生亲子依恋与亲社会行为呈现显著正相关,初中生亲子依恋可以正向预测亲社会行为。

  因此这表明家庭系统可以影响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初中生与父母之间的亲子依恋质量越高,亲社会水平也就越高。

  初中生拥有安全型依恋,就会产生更多的安全感,产生更多积极的情感,信任、依赖父母。

  这种类型的初中生在遇到困难时,会主动寻求父母的帮助,不会采取极端的方式解决问题, 而是采取积极的行为方式,产生更多的亲社会行为。

上一篇:青少年厌学心理辅导
下一篇:父母如何与青少年沟通?这篇文章告诉你答案
在线咨询
电话:0351-6999991 地址:太原市杏花岭区府西街54号(杏花岭店)
地址:太原市小店区晋阳街北美金棕榈8-1-2201号(晋阳街店)
版权所有:太原哪家医院心理科好-太原心理门诊-太原正规的心理咨询机构 HTML网站地图 XML网站地图